关闭

提示

首页 > 手艺 > 正文

逐渐消失的传统民间手艺,大理人你还记得哪些?

信息发布者:昭通野鸡
2017-10-20 22:29:36

小时候,走过大街小巷,都会看见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有在补锅的、有在磨刀的、有在纺线的。回想起这些传统的民间手艺,承载着的都是满满的童年记忆啊!小伙伴们,看看你们还记得几样?

织土布

织土布需要一架老式织布机,一般是木制的。除了织布机,织土布从轧花、弹花、纺纱、浆纱到织成布匹,大约需要三十多道工序,工艺繁杂。其中织布抛梭难度最大,手脚配合不协调,抛梭用力不恰当,就会戳断经纱。土布一般为纯白色,也有将纱染成各种颜色,织成花布的。这种花布大都用来制做被里。


刨笤帚

笤帚是早年间扫地扫炕的,炊帚是刷锅刷碗的。刨笤帚一般都用黍子或糜子杆儿。刨笤帚都用高粱杆儿。从制作工艺上看,刨笤帚刨炊帚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一道道困下去,并根据形状需要,适时续进高粱或黍子挺儿,最后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刨出一把把笤帚和炊帚。

磨剪子

磨剪子与抢菜刀为同一种手艺,通常由一个人完成。需要工具非常简单,一般只需要两块磨石。艺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回打磨,让刀剪锋芒毕现。“抢菜刀”的“抢”是指刮掉菜刀表面的一层锈斑,再打磨菜刀,使它变得锋利。这种技艺看似简单,却需常年的经验积累才可以胜任的。刀口的软硬,打磨的程度,都十分讲究。

锔盆

锔盆是把破碎的瓷片拼接组合成原来的成品。锔盆艺人将陶制的盆、瓮、钻上眼,安上锔子,敲打扣上,抹上石灰膏,就完成了。遇到瓷碗瓷碟,先对好茬口,用细绳绷紧,再用金刚钻钻上孔,锔上铜锔子,抹上腻子,既美观又实用。古语“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出自此项手艺。

缝虎头鞋

小孩一岁左右时,长辈们会给他们穿虎头鞋。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虎头鞋做工复杂,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针线和布鞋缝制而成,需要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虎嘴、眉毛、鼻子、眼睛等处常常采用粗线条勾勒,表现老虎的威猛。


打土坯

土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盖房子用的主要原材料,打土坯使用的工具有模子、铁锨、小石夯。先用铁锨将土拌匀;支好模子,在模子内撒放土灰;将模子内装满土,用脚荡平后,使用小石夯反复压结实;起模子后,将成块的土坯按预先选定的筑基,筑成土坯垄。成型的土坯垄,弯弯曲曲,错落有致。


补锅

补锅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补锅是要安放好连着风箱的小炉子,在小坩埚内烧几块碎铁片,趁铁片尚未融化的间隙,清除铁锅上的烟垢。铁片融成铁水后,将铁水顺着裂缝一点点补上去。补好了洞还得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打磨平整,使它不妨碍锅铲的搅动,最后再抹上一些黄泥浆,就大功告成了。


纺线

纺线是中国传统耕织社会的主要生产项目。纺线时先是将棉花拿到弹匠那里将棉花弹成蓬松的粗细长短的棉条。纺车上有一根叫梃子的钢丝,尖端朝着防线人,将棉条旋转并缠在梃子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纺线。右手摇车左手握着棉条往外均匀的拉扯,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


终于知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是从哪里来的了。小编小时候还是见过刨笤帚、磨菜刀、打土坯的。哎呀!一不小心暴露年龄了。这些民间手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小编觉得,还是应该把它传承下去。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