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提示

首页 > 手艺 > 正文

这世界上最甜蜜的手艺就要消失了……

信息发布者:昭通野鸡
2017-10-20 22:47:13

深山里古法红糖的“老仙人”

老人将事先埋好的线轻轻一扯,

一块块红糖竟然就这样,

跳了起来!

这个在云南深山里做了40年古法红糖的“老仙人”

用了种俏皮的方式,

让所有人把嘴张成了O型。

一块红糖,让大家看到了食材的传统之美。

想起了之前去过的台湾,老实讲,

风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

反而印象最深刻的是:

与大陆高歌猛进的工业文明不同,

台湾社会在食品方面自觉向后退了几步。

他们更加注重对传统的回归和寻求,

也更加注重对食材的重新发现,

民俗的风情坚守的依然很好。

而在云南的昭通巧家县金沙江边的村庄,

连片的绿色甘蔗林,每年,到了腊月前后,

金沙江边的风都是甜的。

而江边白鹤滩镇的村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他们收割成捆成捆的甘蔗,

再用特制的工具,将甘蔗挑回去。

57岁的王秀华就是其中之一。

王秀华

王氏家族第四代制糖人

在这个还未被雾霾和游客“侵蚀”的土地上,

有一些山高路远,少数民族聚居地,

外人很少特意来一趟,

正是这种工业不发达的状态使许多传统民间手艺得以完整保存。

比如巧家古法小碗红糖传人、57岁的王秀华。

他的身材偏瘦,个小不高,

却是巧家古法小碗红糖传承人之一,

也是王氏家族第四代制糖人。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白鹤滩镇有七八十位糖匠,

现在则只有六到七位仍然健在。

收获的季节老人会在甘蔗地里,

认真仔细的挑选每一根甘蔗。

老人一家五代制糖,

从18岁开始就学习制糖。

什么样的甘蔗甜度高,老人看一下外观心里就清楚。

砍下的甘蔗,再用肩膀一担担挑回去。

纯纯的体力劳动,

并没有给这个瘦小的老头造成太大负担,

甘蔗是他的经济来源,

也是他这么多年唯一比家人还要熟悉的伙伴!

红糖的做法看起来并没有太多的工具,

但每一步都会让咱们这些外行人惊掉下巴,

把甘蔗榨成汁后,

灶膛里的柴火升起。

在一片白色水雾之中,

甘蔗汁中的水分快速蒸发,

甘蔗中的糖分留在锅中。

此时的空气都容易让人倒牙呢!

接着再耐心地慢慢熬煮,

等到慢慢熬成红色,渐渐浓稠。

要有多耐心呢?

就像一个父亲在呵护刚出生的孩子!

接着将熬煮浓稠的红糖汁,

从沸腾的锅中用勺子舀出。

用极快的速度,

把红糖汁精巧的倒入准备好的小碗中。

这就是匠人技巧的厉害之处!

只要过上一段时间,

等红糖汁慢慢的冷却,

就完成了从田地里的甘蔗,

转变成一块巧家古法小碗红糖。

这时,只要轻轻一扯事先埋好的线,

就会出现最开始大家看到的,

一块块小碗红糖就会自己跳出来,

空气中荡着淡淡的甜。

熬糖没有用燃气,

而是把甘蔗皮晒干后当柴烧,

这么多年老人一直没有改变。

不知道红糖这么甜是不是也有这个因素!

工坊外炉膛的火烧得正旺,

老人又在白雾缭绕中,

熟练的拿着手中的勺子,

熬着从未改变的小碗红糖。

18岁到现在,将近40年过去,

老人制糖工坊里的炉火一直燃烧着。

用最原始的方法,

把自然的馈赠变成一块简单的红糖。

也许是像王秀华这样的糖匠太“不知变通”,太过固执。

这种小锅熬制的手工红糖的产量低、利润微薄,

村子里年轻一代一个个都跑出去做工程、

运输之类的活计,不愿意再继承这门手艺。

但真正的巧家古法小碗红糖就应该是这样的,

它是完全用甘蔗汁熬制成的,

10斤甘蔗汁才能熬出1斤红糖。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工业助剂添加,

甘蔗汁熬稠了,熬成糖稀,到颜色深红,

浇到小碗中,凝固后就成了。

一闻,就有甘蔗的清甜味......

虽然近几年巧家小碗红糖销量节节上升,

价格也逐年攀升,但老人的心情并不轻松。

“现在卖的巧家红糖,没有几家真的,可是便宜啊,

就有人买,还卖到了全国各地。

可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吃的糖掺了白糖,

不真,营养不好,味道也不对。想到这个我不开心,

这也坏了巧家红糖的名声。”

所以这样传统的工匠手艺,

这样执着的倔强老人,

真怕说不定哪天他们就消失了……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